新兴的高原名城格尔木,隶属于曾经多处出土石器时代玉石工具的海西州,市区内即可看到昆仑山的皑皑白雪,玉虚峰美丽的身影下正是产出昆仑玉的纳赤台、托拉海沟(野牛沟 )。尽管四千年前在青海大地上产生过重大影响的齐家文化、马家窑文化的墓葬和遗址中,曾经发掘出羌汉各族人民使用过昆仑玉的玉器成品和半成品,但因为茫茫昆仑山东麓缺少像新疆和田玉龙喀什河、喀拉喀什河、克里雅河那样水量充沛、水流湍急的河流,使古代的先民们不能早一点发现昆仑玉的踪迹;更因山高荒远,战争频仍,产玉地区无人生活居住等原因,昆仑玉这山中之宝沉睡了数千年。直到 20 世纪 90 年代初期,昆仑玉这个大山之灵,终由民间找矿而重见天日,堂堂正正地走进了中国软玉的行列。
一、缘起民间找矿:蒙古族汉子达西父子、巴力登父子
1992年6月初,格尔木市政府为发展当地经济,制定了优惠政策,发动群众找矿,并给予经济奖励。时任格尔木市郭勒木德乡的党委书记达西带着待业在家的儿子旭辉利用空闲和星期六、日的休息时间,开始进山寻找在当地蒙古牧民中传说已久的昆仑美玉,希望能通过找矿开矿带领乡里的牧民们走向致富之路。由于昆仑山沟深坡陡,人迹罕至,也没有确切的目标和线索,父子俩一直没有什么收获。
年底时,有天达西觉得胃里不舒服,就找到村里的牧民医生看病抓药,看完病在医生家里喝着酒闲聊起来,聊到达西最近寻找昆仑玉石的事情时,医生回忆说他小时候看到过几个蒙古汉子用昆仑山里的一种灰绿好看的石头做猎枪子弹模具,那石头跟啤酒瓶子的碎片一样发光闪亮,非常漂亮,而且坚硬无比。医生说,后来他跟阿爸到苏哈尔布哈(蒙古语:瞎了眼的公牛)山沟里时曾看到过那样满地像玻璃的石头,有灰绿色的,也有白色的,耀眼如大神头上的宝珠。达西觉得医生说的很有可能就是自己寻觅许久的昆仑山玉石。这一消息让他寻找玉矿的信心倍增。在以后的大半年时间里达西父子的足迹踏遍了苏哈尔布哈,跑废了一辆北京吉普车,也没有看到医生所说的那种啤酒瓶碎片似的石头。一次次的徒劳,达西并没有放弃,他把寻找玉矿的范围一步步扩大至苏哈尔布哈西侧的万宝沟。
万宝沟在距格尔木市 100 余千米的三岔口东侧,海拔 4500 多米,是一个碎石遍野的地方。万宝沟名字自古就有,老一辈人都知道这个地方,似乎这样一个聚宝拢财的名字也没有给周围人带来过财富。
1993 年农历大年刚过,达西到朋友巴力登家串门喝酒,说起过两天要进万宝沟找玉矿的事,巴力登的儿子春明刚停薪留职不久,常跑运输到新疆,对和田玉的身价有所了解,听说本乡所辖的昆仑山有玉,很是兴奋,达西则邀请巴力登父子一起找矿,在儿子春明极力撺掇下,巴力登答应与达西一起进山寻玉。
大年初五,也就是1月 27 日一大早,达西带着儿子旭辉,巴力登带着儿子春明,一行四人开着一辆吉普车来到万宝沟的一座山脚下,开始了又一次的寻宝。上午10点多,车开到了没路的地方,他们下车分散开寻找,达西四处勘察了一会儿,感觉有点累,就蹲到了一边,随手抓起地上的石头,把玩起来。渐渐地,他的目光集中到了手上的石头中,就再也没有移开过。手中的石头不大,一侧的表面经过千年的风化已经锈蚀氧化为土色外皮,但露出来的青油油的颜色,和普通的石块外面有着天壤之别。他突然心里一紧:莫非这就是……他没敢往下多想,赶紧招呼其他几个人围了过来一起看手上的石头。对玉石略有所知的巴力登父子细看了看就确定说这一定是玉石。几个人一阵欢腾,又在周围开始查看。在通往一侧山脊的路上又发现了零星的玉石块,沿着路稀稀落落散在周围。
达西四人又一鼓作气爬上万宝沟一旁的山脊,就看见了满山裸露的青玉原石料。有的玉石表皮经过长年累月的风化已经消磨,露出里面细腻的玉料,在阳光的照射下,散发着耀眼的光芒。而相比较刚才看到的碎石,这里还有块体硕大的青玉石料,有的甚至和房子般一样大小。四人来回查看了一番,都兴奋不已。到下午5点时,还是没有发现更为珍贵的白色玉石,又觉得颇为不甘。就约定下次一起再来查看。巴力登第二天要去亲戚家串门,就约好了三天之后再来。
三天后,也就是1月 30日,即大年初八,达西四人又来到万宝沟,旭辉年轻,率先登上一座山梁,惊喜地发现了矗立于山梁上更为美丽的白玉原石,也是裸露在外面,“像狼牙一样歪斜着,遍地都是,露出来的地方有些还带着翠绿色,特别漂亮。”达西他们三人登上山梁看到,玉柱耸立的中间有一个类似古代祭台的地方,碗口、盘子般粗的玉柱围在了周围。玉柱的外皮油黑透亮,而玉柱坚硬如钢,根本撬不开。达西的儿子旭辉搬来一块石头砸断了其中一根,玉柱一半是羊脂白玉一半是碧绿如滴的翠玉,颜色非常艳丽。玉柱圈中有一个小碗大的窝,窝中全是金黄色的细沙。达西抓了一把,感觉跟水似的,柔滑细凉,又湿漉漉的。
很多年以后,达西向别人问起这样东西,才知这金黄色的细沙可能就是昆仑山亿万年形成的玉髓石英。但就在之后的 1994 年的“抢玉热潮”中,被人践踏,而后消失。不过,这些都是后话了。
达西和巴力登找到这些美丽的宝玉石料都很兴奋。几经商议,他们约定这件事情先不对外讲,要利用发现的玉矿先招商引资办起来一个公司,解决当地一部分待业青年的工作,让本乡的百姓先过上好日子。之后达西注册了郭勒木德宝玉石开发有限公司,就一直在忙着筹资开采玉矿的事情。期间又出了一些大大小小的事情,比如说有些听到风声的商人想通过他购买玉矿的开采权,政府有些透过他的举动猜到一二的人也想要参与进来之类的,但是达西一直没有松口风。
后来,达西因为办采矿证的事情,拜访了当时地质勘探队的范晓华,并且还送去了玉石样本。时任勘探队工程师的范晓华听到这个消息很是兴奋,在 1993年 4月 27 日,市里人代会结束之后,范晓华、闫辉、胡永军、刘庆平等人跟达西和巴力登一起上了山,实地勘矿证实了东昆仑山南麓发现了灰绿色和白色玉矿。范用带下来的一块青玉料,先是拿回省里面做检验,后来又送了一部分样本到扬州。检验的结果是可想而知的,这是一种质地优良的软玉玉料。由于最早发现,达西的儿子旭辉还成了名人。上海同济大学教授将发现昆仑玉的山峰称作“旭峰”。
二、1993 年 10 月4 日,昆仑玉的名字首现《中国地质矿产报》
昆仑玉之所以能被定下来决心开采,与河南镇平人有关。当时镇平有一个沙老师,是格尔木市的引进人才。他听说这件事情后,就把玉拿回老家去请行家和市场验证。结果和范晓华的考察结果相符,于是在市里牵头下,铁路车务段多经办就决定开采玉石矿。
接下来,发现玉石的郭勒木德乡达西、巴力登找人合作开玉矿无果,也辗转找到格尔木铁路车务段多种经营办公室的金段长和闫辉。因为铁路上允许搞多种经营,有资金实力。当初,他们也不知道玉石好不好,值不值钱,就带了玉料到河南省镇平县,用白玉做了 10.只手镯,碧玉做了弥勒佛。当地人告诉他们,
这个玉石不错,和新疆和田玉一个类型,料价值两三千块钱一吨。两个领导听后很高兴,这比挖煤一吨三十块钱多多了。于是决定投资开玉石矿。7 月份进山开矿,陆续投资了 20 多万元。当时采玉的民工们不认识玉,就一个人拿一个小榔头敲石头,声音清脆的就是玉,声音不响的就是石,用这种方法辨别玉石。然后拿钢锹一撬,拿个绳子一套一拉,玉石就一块块采下来了。到9月份堆积了一屋子玉石卖不出去,多经办的同志就又来找范晓华。范当时也想,玉开出来了,没取个名字就是不好卖。他整整思考了一天,并和院里的同志们反复讨论,确定按照产地和博大深厚的昆仑文化考虑,将玉石命名为“昆仑玉”,并将勘探结果形成文字,文章《备受青睐的昆仑玉》发表在当年 10月4日的《中国地质矿产报》上。这是青海境内昆仑山东麓所产软玉第一次有了出身,有了名字。所以,发现昆仑玉,命名昆仑玉,达西父子、巴力登父子、范晓华、胡永军、刘庆平、闫辉和同事、相关领导都功不可没。而开发昆仑玉,金段长、闫辉、沙老师、范晓华等人同样做出了贡献。他们是昆仑玉发现和开发的拓荒者、奠基人。在昆仑玉的发展史上,他们书写了昆仑玉历史的开篇之笔。
当然,10月份报纸发表文章后,上海、浙江、广东、贵州陆陆续续有不少人到地矿局里了解情况。11 月份的时候买玉的人就慢慢多起来。一些人甚至拿着报纸找范晓华。买的人多了,玉就出了名,自然价钱就逐渐抬升了,从5元每千克到10元每千克……昆仑玉开始走上了中国软玉的大舞台。
昆仑玉在上世纪 90 年代初发现后,走过一段低调隐居的时间,业界也以“格尔木玉”、“青海白”、“青海翠”、“昆仑料”、“青海料”等俗名称呼昆仑玉。而且昆仑玉也确实在从 1993 年命名,到 2007 年申报奥运奖牌用玉的十几年里,不少人因不了解昆仑玉,使昆仑玉多数情况下生活在和田玉的影子里。但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昆仑玉终于高调出镜,与和田玉并驾齐驱,正式进入了中国最好软玉的行列。
0979-849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