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玉:玉文化的形成及神化
在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中,玉文化连绵不断,有序传承。远古先民,选择并延续用玉作为文明传承的载体,是人类生活和生产环境以及延续文明客观的、必然的抉择.
远古的先民,可能不知道什么是玉,但是遍布在周围的石头,一定是最重要的生产工具和狩猎工具。在渤海湾西侧阳原县混河湾桑刚河畔更新世黄土层顶部,有1万年前的虎头梁遗址。应为目前已知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这里出士的以向背面加工小石器为主的族群,代表着中国日石器时代的主流。先民在小石器类型的选择中,在打期技术的发展中,对石头的使用和认知在不断地提高。但是可以推测,在旧石器时代的石器中,那些优质燧石与普通石质被一视同仁,区别玉与石的理念尚未形成。
兴隆洼文化遗址,现发掘玉器总数100余件。这些距今8200-7400年的玉器,是迄今所知中国年代最早的玉器。就是说,那时的先民不仅儡得了欣赏美石,而且还可以将美石加工为五器。兴隆洼文化遗址中出土的玉器,质地均为透闪石,色泽多为淡绿、黄绿、乳白或浅白色。而与之同期的阜新查海文化遗址中,玉质除透闪石玉外,还有玉髓、玛瑙和大量煤精制品。
可以说先民对美石的认识、鉴赏与利用,首先是来自于本土的地域资源和文化习俗。兴隆洼玉文化中,先人基于岫岩、阜新、抚顺盛产的岫岩玉、玛瑙和煤精,在生产以及生活的过程中,认识了美石并加以利用。同时,先民还通过钻孔、抛光等技术的掌握和运动,打制出具有一定美感的玉器用于装饰。
红山文化遗址中,出土了距今500-600年的大量玉器。这些独具地域特点和时代风格的玉器,开创了我国新石器玉器发展史上的兴盛时期。常见玉器以猪、龟、鸟、蝉、鱼等动物形象为主体,造型简练、质朴、纹饰简介、舒朗,典型的“C”形玉龙,吻前伸,嘴紧闭,梭眼上翘,颈背长鬣规逸,古补苍劲,栩翔如生。玉龙形体硕大,设计、制作精美,可能是先民的神灵崇拜物或氏族部落的象征及保护神,也可能是祭司的法器,还可能是财富、身份、地位的象征物,但绝对不应是一般的装饰品。在我们这个以“龙的传人”而自居的民族,用玉雕龙形器的过程,实际上不仅是对玉器美的一种创造,也是对龙图腾的一种崇拜,更是对当时民俗文化的一种凝华。
良渚文化遗址集中在太湖流域、距今大约5300-4000年。良渚文化的玉器以琮、壁以及“人神兽面纹”为主,器形对称均匀,种类、造型、花纹以及基本组合较为规整和固定。脂刻手法以阴刻线为主,辅以浅浮雕,并出现了圆雕、半圆雕、镂空等难度较大的技法。良者文化玉琮之首的“琮王”,重约6500g,形体宽阔硕大,纹饰独特繁褥。内圆外方的器型,或许反映着先民“天圆地方”的宇宙观。“神人兽面”的图案,或许就是先民神话并崇拜的形象。玉琮无论是用作祭祀祖先的礼器,还是用于沟通天地的法器,在雕琢过程中都体现着良渚先民的智慧,蕴含着良渚先民的文化。
0979-8492019